基本上就是讓筆電的效能發揮的比較好,一樣的規格效能可以有比較高的發揮
創作者筆電一般應該要CPU發揮能力比較好,因為大部份生產力軟體
在運作功耗方面的要求比較低,發熱量也就比較低,自然就能讓CPU有更好的發揮了
其他螢幕面板/DRAM/SSD等方面,其實就都是一個樣,看市場定位在那邊就怎麼配
只是有些廠商就是換個商務外觀的ID,真正應該用心的參數優化做的很少
事實上電競遊戲和創作者筆電,真正最大的差異應該是軔體參數的調整和優化
高階筆電和中低階機種,現在的界限也幾乎就是優化調整+散熱加強+液金處理的差距
其他那些DRAM/SSD/面板的規格差距,都只是市場定位的運作道具而已
如果你能夠有足夠的了解,DRAM/SSD那些能換的都不是問題,甚至捷元能夠提供BTO
根本就是能夠輕鬆更換甚至領先高階筆電搭配的產品,這些年筆電的散熱設計
很多中階機種的散熱器也都是比肩高階機種了,因為那幾根導管/散熱片和風扇
成本的差距真的並不大,因為原廠有了其他的產品市場定位操作的可能
因此很多品牌都已經把散熱器下放給中階筆電產品了,這也是我們酷優化希望的方向
這些年我們不斷的在抬面上和抬面下的運作,終於有了現在的成果了
華碩的TUF系列12代的散熱設計,多導管+4出風口+供電散熱處理都如實依照我們講的做了因為一隻支管不過幾塊錢的成本,解決方案也已經是現成就有的了,跟本不是問題
電池容量也加大了,90Wh,過去旗艦機種都不一定有,喇叭也不是過去那種便宜貨了
該到位的規格都已經到位了,表示這個市場已經從藍海進入了紅海了
效能級筆電市場,規格/散熱和用料等等都已經是基本的了,因為這些就是一般人會看的
帳面上的落後就是市場和市佔方面輸入和落後的開始,一些前2年火紅的品牌
現在被競品強食了不少市場,在吃品牌老底就是沒有跟上的關係
目前在帳面規格還沒有全面跟上到位的應該就是均熱板和熱導管的差距了
很多人都認為均熱板就是高級的代表,其實那是錯的,均熱板有優點也有缺點
目前除了一些薄型效能機種之外,真正的高效能筆電,幾乎都還是用導管
散熱的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不簡單,在加上那些大廠太過依賴熱流專業軟體
真正的本職學能並不太夠,前幾年火雞在lenovo做了很多熱流軟體之外的嘗試
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確實是有想法,但是還是敗在依賴了那些資料庫不足的專業軟體
4風扇的效果,在打樣的時候我就透過內部人員提醒過渦流干擾的問題
後面均熱板的熱衝擊波問題,我在更早就提供過解決方式,但是他們想不通
就是要把導管整到均熱板內,不是焊在外面,這樣不但能解決均熱板大部份問題
還能有效處理掉熱衝擊波的問題,後面他們沒有辦法想通和了解
就是加厚和加大了均熱板,但是這樣產品不就是變厚變重了嗎
效果也沒有比使用熱管好多少,均熱板不就是要讓產品再薄上那麼一些些嗎
果然火雞離開之後lenovo的那些人剩下也就是用這種方式去處理了
表面上還是應用了均熱板,外行的人面前是保住了面子,實際上是笑話而已
現在我也把解決方式寫出來了,那些品牌的人能想的通想的明白就應用去吧
目前筆電的高階機種,大多還是有一些規格帳面上面的差距
那就是i7和i9的帳面規格,但是一堆缺少了關鍵因素的品牌
i9根本就是被人家i7打假的電爽的,優化調整+散熱加強+液金處理就是關鍵
華碩的ROG在電壓優化150mV之後,115W跑出了7800多分的R20跑分效能
沒有電壓優化調整的機器,I7-12700H,135W也就是7400分左右的效能跑分
要讓實測有這樣的表現,液金熱傳瓶頸解決,風扇運作軔體調校的差異
都是一台筆電有沒有辦法完測效能跑分的關鍵,酷優化示範了那麼多年
外面的人看不懂,那些原廠的RD就不可能那麼白癡笨蛋了,幾年也該摸熟了
高階筆電,優化調整+散熱加強+液金處理就是關鍵,看到這邊應該明白了解了吧
那麼我們酷優化圖的又是甚麼呢,過去大家都認為我們是主打高階市場
其實那些本來就是有錢人的世界,看不看的起我們的專業,是一回事
他們買的主要是面子是派頭,效能和使用體驗溫度那些,並不是他們真正的重點
品牌亮眼度/知名度等等遠遠都比我們這個小門市能夠提供的專業重要太多了
酷優化做了那麼多年的生意不可能不知道,特別是被整個資訊銷售產品針對者
去年幾乎一整年在做筆電挖礦的生意,除了時機點的問題,也是在等時機
抬面下我們提供了許多原廠RD關鍵的資訊,讓他們把機器做的更到位一些
抬面上我們利用筆電挖礦避開了很多同業的針對(這一塊他們根本做不了)
實際上我們是在等已經知道的12代產品大幅的成長進步,i5-12500H能幹掉11代i9
許多國際大廠的高階機種驗證酷優化過去幾年的專業服務和處理方向
在加上沒有第2家能夠做到的筆電挖礦代管服務,驗證我們專業處理的實力
當然也還有我們處理的水平就是能夠達成,不是那種少數幾台樣板式的處理成果
是能夠大量快速提供專業服務的,且是透過最嚴苛的筆電挖礦代管來驗證
那些要等我們出問題看笑話的,現在應該是等不到了,甚至大廠的機種都跟了我們的方向
效能級筆電的市場,終於也要走向了成熟的市場
在10/11代甚至走向了變調的方向,電競遊戲機為了GPU的睿頻功耗
內扣CPU的TDP運作功耗,我們在第一時間就處理好了全時GPU睿頻不內扣CPU的TDP
除了證明我們的專業和處理後確實能夠達到的成果,12代再不跟進那些大廠的面子往那擺
果然12代的解決方案就出來了,GPU睿頻不在內扣CPU運作功耗了(3080Ti或許有伏筆)
intel原廠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CPU晶片被打磨處理的更薄了,矽晶片的熱傳本來就遠低於銅
這樣處理確實是能夠讓熱傳的效率有了更好的發揮和表現,也更能發揮裸晶的優勢了
也因為我們去年特別低調在一般市場,在高階市場方面,原廠自然能夠如此運作了
特別是已經掌握了2年液金應用優勢的華碩,更是將酷優化的全套方向應用確實
相信在12代的筆電產品,能夠有相當亮眼的成績表現,當然我們還是懶的賣
人家把產品做好了,也幫我們做了最好的驗證,我們也就是把實話講出來
了解了效能級高階筆電的關鍵,優化調整+散熱加強+液金處理
那麼更大的中階和入門市場,應該才是我們這種小型服務店家應該去努力的市場
中階產品有了高階機種的散熱設計下放,剩下的優化調整+散熱加強+液金處理是我們的強項
要多花錢裝B的人自然是去買那些高階產品,代價他們自己品嚐體驗我們也不好講話
大部份務實要工作效率和遊戲體驗的使用者,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當然文章我也寫的明白了,讓你能夠賺到高階產品的體驗,也是我們多年努力的專業
甚至市場發展的方向我們也是盡心努力了,時間的代價肯定是不少的
如果要得了便宜還賣乖,我們當然也是不會認同的,要那些表面規格和虛假態度的
我們不會要,M01那個小狄爾就是榜樣,終身拒往,機器賣了30期分期還在繳
現在一台5萬的筆電就比他當時那台10多萬的GT好多了,當然他買的爽我們笑的也爽
機器序號是他自己在論壇貼的開箱,法院那邊都有明確的證據了
當然他在論壇留下的資訊,後面就慢慢看慢慢處理了
本職學能是否重要,大家也可以看看M01那個許德龍
超過了20年的資訊產業資歷,過去富士通後面的華碩和他自己也開了店
到現在的DELL,嘴臉和發文是如何的偏坦他自己當下的品牌
嘴上講的又是怎麼一回事,那些論壇的內容又是怎麼樣
酷優化就是有這個底氣都講出來,甚至是指名到姓的寫出來
這一篇文章就能證明我在筆電的領域是領先了多少年了
事實就擺在眼前,有緣看到我文章的自己想想思考一下
如果你有跟我們買過筆電,11年多來我們給過最棒的優惠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