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電在8代開始核心數量增加之後,滿速功耗越來越高
許多筆電都是新機就會撞溫度牆,高溫過熱一直都是筆電的大問題
在4年多年,胖哥就有分享解決的辦法,將導管整進均熱板內
這幾年有許多品牌嘗試設計應用,但是都沒有做對,效果都不好
其中應用最快速的LENOVO,太過偏重在均熱板,衝擊波事件後
沒有能力解決處理,就是加大加厚,但是那樣規格更高的均熱板
剛性太高,筆電要處理的是CPU和GPU雙晶片,工差會讓合度不良
所以他們的高階液金機種,大多沒有使用雙液金
華碩也是嘗試均熱板和導管合併應用,到現在也是放棄了
基本上都用回了導管為主的散熱設計

事實上原廠做散熱的人,大多是碩博士的高階人力
LENOVO當年火雞就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博士
這些原廠的散熱專家,進入業界後,太依賴熱流軟體了
反而沒有辦法用單純簡單的理論來推導設計
火雞當年進入LENOVO的第一個散熱設計是要在非厚機做4風扇
上市前在對岸的討論群有分享出來,第一時間我就說有問題
叫他們在測試,如果不是這樣,火雞第一次就會大翻車
基本上就不會有後續了,後面幾次錯誤的設計,我也都有提醒
但是到了均熱板應用,我就說有問題,他們還是硬做
後面發升衝擊波的問題,結果是用加厚加大均熱板處理
本職學能真的不是學歷能夠展現出來的
解決的方式,應用溫度梯度的蓋念是很容易解決處理的

現在來跟大家分享胖哥在4年多年就分享給大家的倒管整進均熱板
為什麼是筆電散熱在提升進化的良好設計,溫度梯度的蓋念要怎麼應用
銅材料:導熱系數403,導熱能力在金屬中只有比銀低,比熱0.09
均熱板:將熱源散開的效率是最高的,單獨應用在筆電效果不好
熱導管:導熱系數6萬以上到十多萬都有,快速將熱順導管擴散
均熱板和導管,都是應用相變化,液體氣化會吸收大量氣化熱的原理
高效能的產品,外部的材料,基本上也都是使用銅為其管壁材料

熱量的傳導是由高溫往低溫,透過接觸/對流/幅射的方式擴散
其中接觸傳導是效率最高的,筆電的散熱也是應用這個方式為主
第一個瓶頸就是接觸面的潤濕浸潤能力,散熱膏/液金/相變片
是負責這個熱傳瓶頸部份的材料,影響熱傳效率的因素很多
導熱系數一般不是最重要的,不要太迷信那些貴的散熱膏
導熱系數14-16以上是頂級產品了,跟銅的403比還是差的太遠
潤濕浸潤能力,熱內阻,特別是厚度,這些的影響都可能更大

熱傳的效率,大家通常都被那些科學的數字給引導去了
不過大家都有學過,應該也都能夠知道和了解
那就是溫度差,溫度差越大,熱傳的效率就會越高
過去筆電的散熱設計就是沒有應用材料熱容和熱傳效率差
創造出有效的溫度差,讓熱傳效率能夠提升加強
胖哥就是要應用上面講到的材料,創造出幾個溫度差
讓筆電的散熱器能夠形成數個溫度梯度,盡可能強化散熱
且能夠讓CPU晶片,極大的避免溫度拉高撞溫度牆

CPU的晶片運作,效能要高,運作功耗就高,發熱量就高
CPU的接觸面,建議使用一片厚銅片,能夠成為一個熱容空間
應用胖哥講的溫度梯度設計,胖哥建議厚度在1.8-2.2mm間就夠了
最好是能夠跟上面的均熱板設計在一起,就不用焊接,熱傳才最好
均熱板能夠快速的將熱散開,就能夠讓晶片接觸面和均熱板腔體面溫度差拉大
導管可以用4-6mm薄管壁的產品,直接放在均熱板內(或許也能直接一體設計)
要注意導管不能通到底把均熱板完全分隔開,均熱板要分腔室但相連通
導管在均熱板內會快速將熱帶走,傳到散熱片組讓風扇吹離
均熱板內部因為相連通,這樣設計出來的溫度差,會再增加熱傳的效率
溫度的高低排序會是,晶片面>銅底晶片接觸面>銅底均熱板腔體面>
均熱板導管包圍區域溫度>導管溫度>導管外均熱板溫度
這樣設計的散熱器,能夠形成數個有效的溫度差,加強熱傳效率
跟晶片接觸的銅底,因為極大的增加了熱傳的效率,能夠形成更大的溫度差
這樣能夠極大可能的避免CPU晶片衝到溫度牆,耗用效能處理過熱保護
散熱更好了,當然運作功耗就能給更高了,效能也就更好了

溫度梯度的應用其實並不困難,但是4年多前我把做法講出來
因為過去我講的雙風扇/4出風口散熱片/12V風扇/大屁股/等等的設計
對筆電的散熱確實都很有幫助,許多品牌散熱都有跟進學習設計應用
但是到了導管整進均熱板內,那些國際大廠的散熱PM/RD就不會了
4年多,大部份也都放棄或是效果不夠好,胖哥用事實證明了
散熱這一方面的專業,胖哥是有領先能力的,且是講出做法大廠都做不了
這是要讓大家知道,並不是那些大廠就一定比較利害
胖哥這邊這些年的專業服務都是真的,贏過所有的國際大廠也是事實
不過胖哥不是要跟他們爭甚麼,我只是想要讓筆電服務能夠往專業方向發展

這些年散熱方面的設計和應用,我都是免費講出來的,甚至有些品牌我都有去說明過
散熱做的越好,效能就能釋放的越高,就能夠有更好更棒的效能體驗
但是相對的,代價也就會越大,灰塵累積的更快速,散熱膏乾的更快
液金的良好運作時間就會越短,這些都是需要有良好且專業的服務來處理解決
胖哥就是希望原廠能夠做出更好的效能筆電,服務胖哥這邊能做到更好

溫度梯度蓋念設計的散熱器,效率能夠大幅的拉高
剛開始可能需要累積一些經驗,掌握好細節後
成本甚至有可能比目前高階機種的還要更低
胖哥分享出來,各品牌廠要應用都可以
如果有不了解的也都可以問,基本上那些碩博士應該是看的懂

胖哥用這4年多的時間,讓筆電品牌去嘗試到後面的失敗放棄
現在講出來,就是希望讓大家知道,真正的專業並不一定是那些大廠
我現在講出來了,不想讓你們自己家的產品效能表現輸給對手
就趕快動起來,讓15代的筆電能夠有更好更棒的效能釋放能力吧

相同的溫度梯度原理應用,也能解決桌機CPU的高溫問題
特別是AMD的CPU,因為製程先進,發熱核心小,熱密度高
讓AMD的CPU,明明功耗比較低,一樣的水冷確更不容易壓的了
其實只要把上蓋改成下銅底上均熱板的一體設計,問題就能改善甚至解決
當然INTEL的CPU也可以用一樣的方式來加強散熱的表現
事實上桌機的CPU有上蓋,面積已經放大了很多倍,對散熱膏的要求
相對裸晶的筆電是更低的,重點一樣是厚度還比較重要











Post a Comment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