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各家筆電廠在我們的效能跑分刺激下,將近期新機的效能釋放拉高
但是有許多機種跟本就是已經拉到過激的程度了,新機就撞溫度牆
基本上就已經是給了過頭的運作參數了,事實上效能釋放就是改改參數
真正比較的是散熱的能力,有沒有辦法壓的住溫度,不然給太高就是過熱
過去我們的效能釋放都是做到不撞溫度牆的跑分表現,展現的是真實力
確被那些無能的人講成極限超頻,現在看起來真的是非常的可笑
現在那些人都在全力合理化原廠新機就撞溫度牆的運作表現
相信這樣的狀況應該很容易理解和了解,這樣的人講的話真的能相信嗎

筆電的散熱膏施作處理要求,跟桌機是完全不一樣的,建議了解知道一下
如果連散熱膏都塗不好的店家或是服務人員,其他的講在多都是多的了
我們就是有辦法將散熱膏施作處理到超薄超平整,不輸頂尖相變貼片
基本上AMD5000系列和INTEL11代之後的筆電,因為製程較新和運作功耗較高
沒有倒熱系數高,施作處理良好的散熱膏,效果就是會比較差的
如果原廠新機就已經會撞溫度牆,那麼後面清潔保養散熱膏沒有處理好
表現會更差,更容易過熱降效能運作,散熱膏都塗不好還是要多練練的比較好
我們都會讓施作處理人員有足夠的練習,當然這些散熱膏都是消耗品
也是人員養成必須要付出的代價,相對更多的是時間練習成本

微星將會在13代高階筆電導入暴力熊的液金解決方案
基本上目前已經確定13代的處理器,在同核心規模同時脈運作
幾乎是跟12代的效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同功耗的效能差不多
讓時間來驗證我們的專業,8月15日後停止不是跟我購買GE77/GT77的專業服務,2年後會開放
我們會有這樣的決定,是避免發生12代的機器在我們優化處理好之後
會打到後面原廠使用暴力熊液金解決方案的13代產品,我們講過不影響原廠高階產品市場定位
現在已經是13代產品的開發階段了,我們也尊重我們自己的決定
所以停止了微星高階GE和GT的專業優化服務,等到2024年7月1日之後在開放
我們在開放之後隨時可以用專業服務驗證我們處理的專業能力和處理成果
是否能夠比原廠13代機種的表現更好,當然13代的產品我們一樣可以處理到更好
這十多年來我們都是用做的到的專業服務,在提供台灣最專業的筆電服務

日後中低階筆電的散熱解決方案也會是高效能超薄相變貼片為主
當然這也會更拉高基本中低階機種的服務處理門檻,建議相關服務人員
還是盡早將散熱膏良好的施作塗抹給練習好,我貼出來的照片
都是我們這邊人員的練習成果,算是基本的入門基礎要求
7950相變貼片是這個新時代的開創產品,目前最新的是7983
就了解,平價的相變貼片的開發標準是用7950為設定去處理的
0.2mm的加工處理厚度,相變磨合之後達到0.05mm的良好處理厚度
如果清潔保養的散熱膏施作處理沒有辦法跟上,基本上就不能算是合格

過去很多人都只有看散熱膏的導熱系數,事實上厚度更重要
因為銅的導熱系數超過400,金屬的材料內部熱阻更是比散熱膏低了非常多
一般高階的散熱膏倒熱系數也就是8-12而已,超過12的頂級散熱膏價格高太黏稠
其實用在筆電不一定比較好,我們做了超過15年的筆電專業服務
拆過的筆電已經破萬了,基本上就算是乾掉的散熱膏厚度大多也超過0.2mm
如果對比0.05mm的厚度,就是4倍的厚度,在乾掉之前的厚度應該會更厚一些
廢熱要經過4倍的距離傳導到散熱器上面,然後散熱膏的導熱系數只有銅的1/3-40
在加上散熱膏的熱阻遠比銅要大的多,解釋說明到這樣如果還聽不懂的話
建議就相信我們多年專業講的真話,或是讓別人騙爽的就好了

時代進步了,相關的維護處理也應該是要跟上進步的腳步
第1代的處理器是45奈米製程的產品,一般不太會超過45W運作
第2代的處理器是32奈米製程的產品,一般不太會超過45W運作
第3代的處理器是22奈米製程的產品,一般不太會超過45W運作
第4代的處理器是22奈米製程的產品,短時間超過45W運作,提升效能
第5代的處理器是14奈米製程的產品,短時間超過45W運作,提升效能
以上主要使用DDR3的DRAM世代,還沒有開始支援NVME的SSD
這些世代的產品,短時運作功耗大多壓的比較低,對散熱膏的要求還不是很高
除了第4/5代產品時脈開始拉高,支援AVX2.0指令,發熱量會比較大一些
就算是4/5代產品使用導熱系數6左右的產品,也是足夠了
對於施作厚度的要求也沒有那麼的高,算是清潔保養相對比較容易處理的
4代開始有了28秒的短時間睿頻運作功耗設定,讓許多筆電會有較高的運作溫度
也是很多人用筆電會覺得明顯變熱的年代,相對的效能體驗有明顯的提升
不過大部份撞溫度牆之後會馬上壓回45W或是原廠設定的長時間運作功耗
灰塵累積多了,清潔處理之後可以讓短時間睿頻的時間拉長,效能體驗能有效回復
短時間睿頻功耗幾乎不會超過60W的運作功耗(厚機除外)

第6代的處理器是14奈米製程的產品,短時間睿頻能超過60W,進入DDR4的時代
第7代的處理器是14奈米製程的產品,短時間睿頻能超過60W,時脈在拉高一些
第1代到第7代的筆電產品,高階都是4C8T的核心規模,INTEL擠牙膏時代
6/7代產品使用DDR4的RAM和支援了NVME的SSD,都還能處理好好用的狀態
只要效能還足夠使用,把RAM加到夠用的雙通道,SSD裝上NVME足夠容量的產品
基本上都還能夠是一台很好用的筆電

第8代的處理器是14奈米製程的產品,開始導入6C12T的核心規模,平價i7睿頻上4G
開始了效能競爭新時代,28秒短時間睿頻功耗限制大多還在,應用XTU解鎖效能
是這個世代玩家熱門的增加效能應用方式,降電壓優化處理,當然對散熱膏的要求也提高了
因為核心規模增加,睿頻功耗大多輕鬆會超過60W以上,甚至超過90W
筆電更容易撞溫度牆過熱,我們展現了超越當代的散熱處理和優化調整的能力
能夠讓多款筆電能夠有該世代全效能運作的能力,做不到的同業抹黑我們超頻極限運作
但是我們都沒有讓機器用撞溫度牆當為代價,都是有良好的溫度壓制的效能釋放
雙風扇+4出風散熱片的散熱設計開始被大量導入應用

第9代的處理器是14奈米製程的產品,開始導入8C16T的核心規模,效能釋放競爭更激烈
i9-9980hk開始將核心規模提升到了8C16T,基本全效能釋放的功耗要求達到了120W
華碩開始導入了液金散熱加強於他們的旗艦產品,證明了我們液金的方向是對的
有更多的效能級筆電,開始解鎖28秒短時間運作功耗的限制
戲稱真男人時間的睿頻運作功耗運作時間,開始在一些效能機種被放寬
筆電開始真正進入了長時間高效能應用的時代,但是筆電也更熱了

第10代的處理器是14奈米製程的產品,i5開始導入6C12T的核心規模,平價高效能世代開始
平價的i7-10875/10870H,第10代將8C16T的核心規模開始平價化,還是14奈米的製程
由第5代開始到第10代已經是6年的14耐米製程產品了,好像是熱密度較低
導熱系數12左右的產品,用在10代以下的產品,還是有不錯的表現
也不需要特別要求超薄的施作處理,當然如果你用7950或是以上的相變貼片
或是施作液金處理都能夠讓這些14奈米製程的CPU,能夠有更好的散熱表現
華碩在10代的ROG系列筆電,INTEL的部份也全面導入了液金散熱加強
更讓他們的12V風扇降低了損壞率,是最好的證明

第11代的處理器是10奈米製程的產品,新架構新製程IPC性能成長大
這一代終於讓製程提升了,也改用了新的架構,相對11代的桌機還是14奈米
大部份的效能筆電解除了CPU的短時間睿頻功耗限制,開始有多款筆電貼溫度牆跑測試
這樣的發展方向已經是嚴重偏掉了,新機就會撞溫度牆,就是新機就會過熱
且為了跑分讓測試貼著溫度保護的溫度牆在運作,基本上真的是過頭了
然後那些過去說我們是極限超頻的騙子都不講話了,反而開始幫原廠合理化
不知道他們的職業道德和人性良知還剩下多少,我個人是非常非常的不齒
沒有本事把散熱壓到不撞溫度牆,就不應該給那麼高的效能釋放
這應該是做筆電最基本的要求,這些年我們的成果還是用相對較差的散熱設計
調整優化讓我們創造出該世代晶片全效能運作的跑分可能,但是我們都沒有撞溫度牆
這樣的事實是努力去做就能夠做的到的,不需要撞溫度牆讓筆電新機就過熱運作

第12代的處理器是INTEL7(10奈米)製程的產品,大小核心架構,大幅拉高多核效能
12代的效能釋放更激進了,甚至全系列微星筆電的G系列,
在自動風扇的條件下,全都會有撞溫度牆的問題,不過表現已經是所有品牌最好的了
在真實的遊戲體驗中,微星的筆電是遊戲表現平均最好的品牌了
關鍵的因素是非大串燒散熱設計,CPU的高溫相對比較不會影響到GPU
當然單跑CPU的測試,也會因為散熱設計,沒有辦法應用GPU的散熱來補不足
所以相對跑分可能比較低,也一樣都會撞溫度牆,但是在整機CPU+GPU的表現就是更好
其實這樣的堅持是不錯的,但是應該給機器更合理的運作參數,不撞溫度牆會比較好
這個世代大部份的筆電,效能釋放都過度激進了,就是那些人過去講的極限運作
過去他們講極限運作對筆電很不好是真的是對的,但是該看的是運作溫度
並不是跑分成績,這樣的事實應該被了解和釐清的,極限運作真的對筆電非常不好

12代的筆電有更多廠商和機種導入了液金散熱加強施作處理
其中微星應用台灣中科院的相變液金確定翻車了表現不佳,要等13代導入暴力熊解決方案
藍天的相變液金的表現也不怎麼良好,更多的高階產品使用了美國的Honeywell的相變導熱片
0.2mm的產品材料厚度,相變磨合之後能夠有0.05mm的良好的熱傳厚度
相對來說比暴力熊的液金解決方案便宜一些,當然施作處理的便利度更是導入應用的關鍵
不過目前就算是在對岸零售也只能買到去年的7950產品,今年最新的7983產品買不到'
在台灣還有非常多賣筆電和做筆電服務的店家跟本都還不知道這樣的發展
還在那邊認為清潔保養就是隨便上好一點的散熱膏就可以了
不知道時代已經進步發展到甚麼樣的程度了,當然處理的成果就會是差的

我們將這些筆電服務的關鍵細節差異給詳細的說明出來
讓消費者能夠有足夠的了解,相關的從業人員能夠知道時代進步了
不同世代的產品,在最基本的散熱膏要求也是有很大差距的
處理的成果我們也有圖片分享給大家參考,可以學習參考,多練習就做的到的
酷媽的MAKER好處理價格相對也不貴,只是耐久度沒有很好
還有就是不耐放,一般人如果要自己處理好這樣的品質,4g的包裝可能練習都不夠用
這是筆電服務業轉型向上的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因為光散熱膏的施作塗抹
都是需要練習才能做到良好的效果的,如果是自己有動手能力的使用者
後面的建議會是購買這些施作更方便不需要特別練習的相變導熱片會更好
因為大部份的散熱膏產品你買回去,光練習的量可能都不足夠
那些散熱膏還是應用在桌機散熱器下壓力比較大的桌機比較適合
不同的世代產品,對散熱膏塗抹的要求也不相同,一般沒有良好施做能力的店家
如果他們是會拆機能夠做到更基本的風扇和散熱片分離清除灰塵,晶片接觸面拋光
那麼散熱膏塗抹沒有很到位,還是能夠處理7代之前的筆電產品
當然不能是使用Y500那種等級太低的散熱膏產品,AC的MX2可以用在4代之前
MX4可以用到7代的筆電產品,8代之後的建議要用更高階的散熱膏






Post a Comment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