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是很單純的東西,基本上它就只認識0和1
所有的軟體和系統都是經由這些0和1的編程在運作的
很多人認為硬體的規格就是效能的代表,事實上散熱能力才是關鍵
華碩的Z13搭配了i9-12900H的處理器,在308之前的BIOS能夠跑R23超過13000分
但是更新到309版本之後的BIOS跑分會降到9000出頭分
不過R23跑9000多分是Z13的真正實力嗎,事實上你連續跑第2次
跑分會在下降到8000出頭分,這才是Z13真正該有的效能跑分

事實上i7-12700H的R23跑分效能,是能夠有超過19000分的效能釋放的
也就是說華碩的Z13搭配i9-12900H的效能發揮,連i7的零頭都不到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因為Z13的設計輕薄,散熱能力本來就有限制
原本給了過頭的運作參數,甚至會讓螢幕黏合的膠有融掉的狀況
才會日許多人使用觸控螢幕出現按壓的聲音,膠融了當然會出問題
散熱能力到那邊,就應該讓筆電有相應的運作參數,和效能釋放
相對應的跟本沒有辦法讓i9-12900H的效能發揮,配那麼高也沒有必要
只是拉高成本和售價而已,跟本沒有必要,甚至使用體驗還會更差
因為核心數量多的i7/i9在總體效能跑分一定是比較高的(相同功耗下)
但是如果效能會被嚴重限縮的情況下,有可能因時脈拉不上去
反而配更低階的i5甚至是P版28W的能效比高一些,能有比較好的使用體驗
Z13這種產品的CPU,應該是搭配28W的P版處理器會更好

事實上12代的筆電,i7-12700H和i9-12900H
都是6P+8E共20線程的處理器,核心規模是一樣的
搭配在筆電上面幾乎所有的筆電都沒有辦法讓效能跑滿
體值好的i7-12700H不到130W能夠跑滿R20/R23的滿速效能
但是也撐不了太久的時間一定會過熱降頻運作
體質差的可能超過160W,遇到了應該沒有一台筆電能跑滿速運作
如果你真的是為了效能買i9那真的沒有甚麼必要,不如買H55的HX版本i7
效能肯定可以比H45的效能要高,因為核心規模比較大
是8P+8E共24線程的12代處理器,不過一樣的問題還是散熱夠不夠力

現在很多的筆電散熱器的散熱片空間厚度不到8mm
如果其他的條件都一樣,厚度增加到10mm,也就是散熱片面積多1/4
多了25%的散熱片面積,當然就能夠處理更高的運作功耗和發熱量
反過來說如果厚度被壓縮到6mm那就是縮小了25%的散熱片面積
薄機的散熱會比較差,這應該很容易理解了吧
當然熱傳效率等等還有風扇有效風壓都是散熱的關鍵
沒有散熱就沒有效能,效能不是你買i9就會比較快
Z13就是最好的證明,真實的效能還比很多i5-12500H更低呢

如果你是買爽的,買身份地位的,錢多沒有地方花
當然買貴的就是你最好的選擇,如果你買的筆電,是真的用的到效能的
建議多了解筆電的散熱設計和真實的表現,不合理的搭配
真的不會給你該規格應該有的效能,桌機也是一樣的狀況
i9的k版桌機沒有搭配個360水冷,要摸到基本的滿速效能都困難
筆電也是一樣的道理,沒有給力的散熱,i9的效能被i5電是正常的
廠商就是吃定現在太多人只看表面的規格,同機種配i9的很多效能還比i7低
因為更容易撞溫度牆,除了跑分可能小贏一些之外
長時間使用耗用了更多的i/o資源在處理過熱保護,一樣的核心規模
一樣的散熱能力,耗用更多的資源處理過熱保護,當然你能用的效能就更低了
這樣說明應該已經是非常容易理解了吧







Post a Comment

較新的 較舊